临床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医生建议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患者总是担心病情刚有好转就要锻炼,万一再复发了是不是就会前功尽弃,所以顾虑重重,心理上甚是紧张。这种情况,如果从医学上讲,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什么是“恐动症”
顾名思义就是对运动恐惧的一种病症。据临床初步观察,有近一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现象。当受到疼痛性刺激,就害怕活动后再受到损伤,从而对运动产生一种过度的恐惧心理。有些手术后“恐动症”患者还会夸大疼痛感知,对康复锻炼产生恐惧心理,减少家庭和社会活动,严重者甚至出现腰背肌萎缩。此外,少数长期恐动症会导致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影响,增加患者精神疾病和轻生念头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恐动症”有啥表现
有些患者害怕运动或康复锻炼会加重自身的腰腿痛,有些患者则担心运动或康复锻炼会引起腰部的再次损伤,会加重病情。一般来讲,腰椎间盘突出症急剧期疼痛剧烈,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转为慢性或持续性麻木疼痛。恐动程度越高,疼痛感越强烈,患者会将疼痛信念放大,将康复锻炼及运动视为对自身的威胁,从而产生消极的行为改变,少活动甚至拒绝活动,长时间甚至导致腰背肌废用性萎缩,无力,正常腰椎功能下降。
“恐动症”还可以给患者产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可引起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容易患抑郁症,而如果是“恐动症”患者则抑郁症的发病率可高达64.6%。恐动症和抑郁症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疼痛导致身体活动减少,使其产生紧张,易怒,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的积累会加重患者对运动的逃避,严重者导致恶性循环。
“恐动症”如何治疗
临床上,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首次应积极采取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则治其标”,首要解除患者疼痛;其次,向患者讲解“恐动症”的危害,纠正个体不良认知,达到消除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的目的;再次,正确指导患者每次进行康复锻炼及运动,鼓励患者将恐惧思想转移到康复运动上,通过对运动的不良认知,引导患者克服恐惧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念,投身于康复功能锻炼之中。
预防五策略
一是正确认识疾病。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要恐慌,医院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少数需要手术治疗(约5%)。
二是寻求专业治疗。个人病情不同,治疗不同,效果不同,应寻专业医生治疗。
三是积极进行心理治疗干预。如果合并抑郁症,需要心理专科,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防止病情加重。
四是患者和家人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体贴,鼓励树立信心,丢掉思想包袱。
五是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锻炼,预防复发。
常有锻炼方法鲤鱼打挺(燕子飞),抱膝触胸,仰卧蹬车,拱桥式(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倒走,反复搓腰,引体向上等,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法锻炼。
医院医院
如需咨询“治未病”相关诊疗和养生保健问题,可按照“医院医院”使用流程,选择“治未病科”,点击需要咨询的医生,即可线上咨询问诊。具体操作步骤点击下方红色“医院医院使用流程”。
医院医院使用流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