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之一,以持续压迫所导致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腰椎后路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优于各种形式的保守治疗。但因其创伤较大,不适于身体情况差的患者,如高龄、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病人。因此如何以较小创伤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为当今腰椎手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多种微创手术逐渐发展起来。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等微创技术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上述常见的微创手术均是以切除间盘为最终目标,造成前柱不稳和椎间盘突出复发,同时此类方法不可避免的需要进入椎管,相应风险随之增高。棘突间撑开固定装置(interspinousprocessdevices,IPD/ISP)是一种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植入过程无需进入椎管,主要起到扩大椎管、椎间孔、减轻椎间盘压力和分离棘突的作用,对脊柱的作用类似保守的牵引治疗,故可称之为“体内牵引器”。目前临床中常用的ISP有Coflex、X-STOP、DIAM、Wallis等,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但其设计及应用均有一定缺点,导致目前临床应用尚未广泛开展。
新型棘突钢板系统BacFuse(PioneerBacFuseSpinousProcessFusionPlate)是另一种脊柱内固定器械,其外形设计及手术过程与ISP类似,于年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它适用于T1-S1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滑脱、创伤(如骨折或脱位)和/或肿瘤,主要禁忌症是椎板切除术、峡部损伤、患者体重及活动量影响植入物所受压力、金属过敏等。
与椎间孔镜和ISP比较,BacFuse可以在不破坏骨性结构及脊柱前、中柱情况下,在椎体棘突间植骨实现脊柱后柱融合,进一步增加了脊柱稳定性。
我们通过回顾性自身对照的研究,分析我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BacFuse植入术的病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手术相关信息,同时在术前、术后、术后3月、6月及12月对病人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及X线测量,在术前及术后进行CT测量。临床症状评估包括VAS、ODI和JOA评分,在X线中测量手术节段的终板角度、椎间盘前缘及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宽度,在CT中测量突出间盘面积和椎间盘突出距离。结果显示VAS、ODI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终板角度减少、椎间盘后缘高度增加、椎间孔高度增加。CT提示术后椎间盘突出距离减少了9.3%,突出间盘面积减少了7.4%。我们认为BacFuse植入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应用安全。通过使突出间盘部分回缩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起到了“体内牵引器”的作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微创手段。
本研究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36(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