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踩坑指南》
第一篇:非正式会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因多果
系列文章: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及运动
近来将推出一个系列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及运动的指南,共6篇,其实就是防踩坑指南,这是第1篇。
之前我们在公号也写过一些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腰突患者咨询,问题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也有患者倾诉其康复经历,但那更多是令人悲伤的。因为太多人一直踩坑,从一个坑里爬出去,又掉入另一个坑,她们大都超过5年的腰突治疗史,但一直在坑里出不来。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好好整理及检视目前主流的腰突康复现状,康复现状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我们的文章并不是随便杜撰,而是更大程度基于循证医学、有一定国外文献的证据支撑、同时少部分临床反馈数据。文中出现的大部分数据及结论支撑均可在谷歌查到,篇幅有限,不放过多出处,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搜索。
另外,腰背疼痛的疾病有很多,本系列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直接相关的症状做阐述。
1、少有文献支撑的证据,但却是“共识”
不论是书籍(但看的人很少)还是网络,有太多关于腰突的文章和手册,但过半的文章对腰突的解剖结构、病理机制、康复治疗等都大同小异,因为这些都能在国内的教科书里找到。
但有这些缺乏证据支撑,而又形成“共识”——甚至医生也会采取的、建议你做的方法或注意事项,常见的有这些:
腰突的髓核回纳不了,因为纤维环被破坏了喔;
要健身要瑜伽要普拉提,因为锻炼好了核心肌群,腰突就好了哦;
搬重物、下蹲系鞋带都要挺直腰板,不要弯腰(是正确的吗?);
不要久坐,要多走(前句没错,但多走对腰突有益吗?)。
倒走、小燕飞、屈腿的仰卧起坐等运动对腰突有益。
还有很多,本文不一一举例了,这些推荐也许对某些患者适用,但对大部分人适用吗?不一定是普适的,就连倒走和小燕飞,至今我们没见到临床患者里有通过这样的运动,彻底恢复了腰椎功能且髓核回纳的。
所以运动疗法中的某些运动并不基于临床,不适合所有。而在国内腰突患者里,他们的肌肉养护非常差,大都不适合。同时那些保护腰突的生活、工作模式也并不全部适用。
要想避免踩坑,就要首先了解腰椎突出症全面的病理机制,即它的多因多果。有知识储备,才能转化为避坑指南。
2、腰突的因真的是髓核突出吗?
以下内容需要你先倾掉曾经的腰突症理念,用一种好奇的求知欲阅读下文。
我们将从腰突的病理机制倒推其病因,更有助于你的理解。
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为腰突,但腰突的症状:腰、臀、腿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等,与影像诊断产生的机制并非有绝对的关联。这是因为静态成像通常在没有腰椎负荷的仰卧位下进行。
年,有研究显示运态成像,比如运态MRI才显示出了运动中腰椎的疼痛症征。因此在临床中,经常遇到影像诊断很严重,但症状不严重的腰突者,或者影像诊断只是单个椎体之间突出,但症状较严重的患者。
这就说明了凭影像诊断报告,而选择了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也许是大部分腰突患者超过5年疼痛反复的原因。
而不恰当的治疗方式来源于不全面的康复评估,而这种评估又来源于对腰突的因的全面了解。
那么我们将分别从椎体椎间盘解剖、骶髂关节、血管解剖、基础神经结构以及肌肉5个方面介绍腰突的多因。
1)椎体、椎间盘解剖
脊柱包括12块胸椎、5块腰椎和1块骶骨。每块椎体像圆桶,外围是相对坚硬的皮质骨,桶顶和桶底是软骨板,软骨板有渗透性,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它输送。
椎体内有骨小梁,它的排列有3个方向:1个垂直、2个斜向。
但椎间盘有关骨小梁何事?
很重要,骨小梁的排列才决定了椎体在承受怎样的负荷下损伤——这意味着椎体就像一扇门的合页,即要能来回的开关,又要承受门的力量。
那么合页能承受住多少次的开关呢(类似腰椎的屈和伸)?另外,如果有个醉汉使劲踹门,踹了数十下后,合页就可能裂掉了,从门的合页槽里出来了。同样,椎体的这种结构决定了椎体并不是坚硬无比的!当你啃大棒骨时,那种椎体可能会把牙咯掉,但在手中挤压时,椎体可以变形并且膨胀。
再讲讲髓核,髓核与纤维环、软骨板构成椎间盘。髓核是胶状物,如果用一个恶心的比喻,健康的髓核真的就像一口黏痰——具有黏性和弹性。
而当脊柱受到坐、卧、扭、跳等负荷时,椎体和椎间盘都会出现变形。再大一些负荷,软骨板不但向椎体内膨出,还会形成星状骨折。
再接下来,这类骨折裂缝大一些,髓核就会通过软骨板向椎体渗出,那么椎间盘内外层的纤维环分层,髓核从而离开了椎间盘,椎间盘也失去了液体静压力,椎间盘终于突出了。
基于软骨板从裂缝到髓核突出的原理,那么静止久坐并不会启动椎间盘突出,而是当久坐后,肌肉力量不均衡,再进行反复的腰椎弯曲活动,腰椎不但弯曲还要承受压力负荷,才诱发了腰突。反之,腰突让坐位更痛苦。
2)肌肉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中,椎体之间的病理机制被主流的治疗做为因,但对肌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