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医生们制订了一些诊疗方案或者诊疗指南。(参阅“生了腰突症该注意些什么?”)
今天我们介绍一下发表在《中华骨科杂志》年第8期,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制定的诊疗指南。这一指南主要是供医生参考使用的,为了让广大患者对这一指南也有所了解,我们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摘选和解释。
指南中说的话,必须有证据支持。支持的证据级别越高,说明这句话越有可信。证据的级别分成3级,1级最高,3级最低。
1级:
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可信区间很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②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
2级:
①质量稍差的随机对照研究(如随访率80%、非盲法对照、随机化分组不合适);
②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③研究结果不同质的1级研究或2级研究的系统综述;
④回顾性队列研究;
⑤病例对照研究;
⑥2级研究的系统综述。
3级:
①系列病例报告;
②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权威意见。
指南正文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参阅”椎间盘是什么?”“椎间盘是怎么突出的?”“椎间盘突出中的物理学和化学”)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病程
突出的椎间盘随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患者临床功能得到改善,但多见于非包容性椎间盘突出;也有相关证据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改善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椎间盘退变的变化无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2级推荐)。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一)症状
基于患者年龄和病程、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和大小、对神经的压迫及神经的炎症反应程度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有:1.放射性神经根性痛(1级推荐);
2.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无力和(或)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1级推荐);
3.可伴有急性或慢性腰背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或代偿性侧凸(1级推荐);
4.儿童及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表现为腘绳肌紧张(3级推荐);
5.马尾综合征(1级推荐)。
(二)体征
1.神经根支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1级推荐);
2.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级推荐);
3.腰椎局部压痛,腰部活动受限,椎旁肌紧张或痉挛(1级推荐);
4.马尾综合征可出现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括约肌无力及松弛(1级推荐)。
四、辅助检查
(一)X线
X线片在判断脊柱骨结构及序列变化上较其他影像学方法有诸多优势,提示椎间盘突出方面的间接征象有局部不稳、椎间隙变窄、代偿性侧凸、牵张性骨赘等,但不能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因此无直接诊断意义,不能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3级推荐)。
(二)CT
CT及三维重建方法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CT较X线片可以更好地观察骨性结构,但对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较难分辨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1级推荐)。
(三)MRI
MRI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与CT相比具有以下优势:无放射性损害、可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更好地观察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但对骨性结构压迫的分辨能力较低(1级推荐)。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在影像学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神经根损害的存在。(参阅“腰突症摸得出来吗?”)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在诊断中必须明确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为形态学或影像学定义,指髓核、纤维环或终板组织超越了相邻椎体边缘造成的椎间盘局部外形异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诊断名词,是在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的病理基础上发生椎间盘局限性突出,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而表现出腰痛、神经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患者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且影像学与神经定位相符,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级推荐)。(参阅“腰突症看得好吗?”)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性的自然病程,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因此,非手术治疗应作为不伴有显著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突出的椎间盘随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临床功能得到改善。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约为80~90%,但临床症状复发率达25%(1级推荐)。
(一)保守治疗的时间
文献报道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经保守治疗6~12周得到改善。因此,对无显著神经损害的病例,一般推荐保守治疗的时间为6~12周(1级推荐)。
(二)保守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一直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与正常的日常活动相比,卧床休息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对疼痛严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且在症状缓解后,鼓励其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及过量负重(1级推荐)。
2.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治疗腰背痛的一线药物。NSAIDs可缓解慢性腰痛并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不同种类NSAIDs之间效果也未发现明显差异(2级推荐)。
阿片类止痛药:在减轻腰痛方面短期有益。在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方面,阿片类药物的效果仍不明确,同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