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一、腹针选穴特点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新型针法,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特点,即凡适用腹针治疗的每一种疾病,均有唯一与之对应的处方。“标准化”是在腹针理论和中医方剂学君臣佐使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总结的,其主穴和配穴共同调理脏腑,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又保证了临床的可重复性。

根据薄智云经验,LDH对应的腹针处方主穴为水分、气海、关元;配穴随症加减:急性期加水沟、印堂穴;缓解期加气穴(双侧);腰痛为主者加外陵(双侧)、四满(双侧);合并下肢痛者加气旁(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操作时需用尺度量,精确计算。取穴后根据病程长短、病位表里选择针刺深度,并分为天、地、人三部。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腰痛》中指出腰痛的病因病机为:“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故认为LDH是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等外邪为标,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痹证。LDH腹针处方主穴为水分、气海、关元。根据腹针全息理论,前正中线上从任脉水分至关元穴正对应着后正中线上腰骶椎督脉循行所过之处,而水分又是治疗腰部疾病的特定穴,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丹田所在,有培肾固本之功,诸穴合用,既可补肾益气回阳,调治脏腑,又因全息分布规律可针对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肾主先天之气,配穴取肾经的四满、气穴可培补元气,取足阳明胃经外陵可补后天气血,诸穴合用达到补脾肾、调气血、通经络之功效。

二、腹针微针结合的多样性1、腹针联合头针,全息是关键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督脉均循行于头部,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可沟通人体上下、表里、内外,故头部具有统领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功用,可看作是机体的全息缩影。针刺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可以刺激相应的皮质功能区,来达到治疗相对应躯体疾病的作用。腹针理论认为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影像。其中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在腹部全息图中分别相当于髋、膝和踝关节,有消肿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

2、腹针联合腕踝针,于无痛之中发挥疗效

腕踝针是传统针刺与现代神经学理论结合而发明的一种微针疗法,主要从腕、踝部取身体各部位相应纵区为进针点,具有无痛易于接受的特点。腹针和腕踝针治疗LDH时均具有一定的疗效(腕踝针以患侧下6为主穴,腰痛剧烈者取双侧下6,下肢外侧痛加下5,前侧痛加下4),但两者联合治疗时,在腰椎功能改善等方面疗效显著提升。腹针与腕踝针均具有进针无痛、操作简便且规范的特点。

3、腹针联合浮针,止痛治痛,标本同治

浮针是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疗法,其进针点在病灶周围,针尖朝向病灶,平刺入筋膜层后,做左右扫散手法以疏通局部气血来缓解疼痛。现代研究认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浮针获得疗效、发挥镇痛效应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腹针水分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气海、关元补肾活血,腿痛则取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以疏通下肢经气。二者联合应用,不仅止痛,而且治痛,标本同治。

编辑:张翼云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chx.com/ysxg/13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