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常见及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公认的是年美国医生Barr和Mixter最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原因,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NEJM上。
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常见,但在门诊和住院部,常看到患者对其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导致不能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一、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腰痛原因有很多,也很常见。据报道,一生中80%的人都会经历腰痛。急性腰痛多为肌肉源性,经休息、理疗等对症治疗可明显缓解,常规不需拍摄任何影像学检查(但超过2周的持续腰痛,则需进一步检查)。如腰痛反复发作、持续加重,超过3个月即为慢性腰痛。慢性腰痛常被分为两类:特异性腰痛和非特异性腰痛。特异性腰痛就是有明确病因的,如: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骨折或炎症性疾病等。然而,80%-90%的慢性腰痛是非特异性的,常没有公认的、特定的病因,且多为慢性、反复发作,可能为椎间盘、小关节或骶髂关节源性,也可能是腰突压迫神经引起的神经源性。因此,不是所有腰痛都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二、检查报告不是给患者解读,仅是给临床医生作为诊断参考
医院,做磁共振检查的人与写磁共振报告的人多不是一个人,也就是说,写影像学报告的人只看患者的片子,但看不到本人,他们仅对片子的征象进行客观描述,给出一个“影像诊断”,并呈现在报告上。而临床医生,除了看片子、检查报告的同时,还会当面问诊、查体,结合抽血化验等其他检查,最后才得出一个“临床诊断”。另外,有经验的骨科医生,是从不看影像报告的,因为比起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其阅片能力远超过幕后写报告的年轻影像科医师。因此,就医请携带片子,不要仅仅拿着影像报告,请相信医生最后的“临床诊断”,不要自己过度解读影像报告哦。
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很常见,但不一定引起症状。磁共振(MRI)经常可以看到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且年龄越大,影像学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越高。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如不结合临床,是无意义的,只是对片子的一种描述和表达而已。只有结合了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与片子表现相一致,临床医生才会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因此,报告上写的“腰椎间盘突出”字样并不代表你的症状就一定是突出的椎间盘引起的。
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示意图(由轻到重):
椎间盘由中间的髓核、周围的纤维环和上下的软骨终板组成
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年龄增长、劳损或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马尾等遭受化学刺激或物理性压迫,进而表现出腰骶部酸痛、下肢疼痛、麻木,甚至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好发人群
1.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男性从事的劳动强度大有关系。并以从事劳动强度较大职业的工人多见,但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在长期"久坐"、"伏案"工作的白领人群中开始激增。
2.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老化、退化),也是容易受到"腰椎间盘突出症"困扰的人群。临床上也有遇到年龄在16岁以下的幼年患者和7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其中高龄老年患者多以陈旧性病变多见,且多伴有腰椎管狭窄症。
主要症状
1.腰部疼痛
2.一侧或是双侧下肢放射痛
3.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
4.肌力减弱或瘫痪
5.间歇性跛行
6.马尾神经症状
中医三板斧治疗法
想了解更多颈肩腰腿痛的预防保健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