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扳法与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非手术疗法中,推拿治疗一直被公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为观察斜扳手法和脊柱旋转复位正骨法治疗LDH的疗效,笔者将年3月~年3月收治的例LDH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主要采用斜扳手法治疗,B组采用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LDH患者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A组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32~60岁,平均43岁;病程7d-9a。有外伤史者34例,慢性损伤或无明显诱因者31例。急性发作者4例。~间隙1例,L4~间隙40例,S1间隙者24例。~棘突序列不齐者2例,L4~棘突序列不齐者13例,S1棘突序列不齐者13例,~棘突序列不齐者8例。B组72例,其中男34例,女38例;年龄34-61岁,平均42岁;病程3d~10a。有外伤史者32例,慢性损伤及无明显诱因者40例。因外伤急性发作者7例。~间隙3例,乙~间隙者42例,S1间隙27例,~棘突序列不齐者2例,乙、棘突序列不齐者20例,S1棘突序列不齐者25例,~棘突序列不齐者3例,~S1棘突序列不齐者20例,两组均经临床症状、体征、x线平片、CT平扫、MRI确诊。中央型LDH未列入。2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在腰及患肢受压神经支配区作推、揉、点穴、拨理等手法。A组:施以斜扳法。根据患者病变肢体方向,结合棘突偏歪情况选患侧或健侧卧位,下方腿稍屈曲,上方腿略伸直,术者站于患者前方,一手按在上方肩胸间,另手置于髂后方,使患者放松,两手反向推扳,斜扳时扭旋力应集中在患椎间际,常可在斜扳时闻及弹响。B组:采用脊柱旋转复位法。令患者坐在方凳上,助手双腿挟持患者需旋转方向的对侧膝及小腿,一手扶髋,固定髋部,另手掌压同侧肩部(向前下方),患者双手交叉抱其枕部,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结合病变间隙摸压偏歪棘突后,以一手拇指按在该棘突偏歪侧,另手从欲旋转侧腋下绕至前面,穿入患者臂弯置于患者对侧肩后固定肩部,令患者弯腰的同时向术者一侧旋转,当术者感到旋转力到达欲推动的棘突时,拇指向偏歪棘突的对侧推动,术者指下即感有棘突的移动并有弹响声,即告成功。治疗中视病情需要配合牵引及药物治疗。3疗效标准及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正常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从事较轻工作,过劳或天气变化时,轻度腰腿痛;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部分功能受限;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3.2治疗结果A、B组均10d为1个疗程,例均限于4个疗程内,疗程间隔4-5d。A组:共治疗65例,其中治愈4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1.61%。B组:共治疗72例,其中治愈46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0.02%,A、B两组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4讨论斜扳推拿法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用于治疗LDH,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推拿手法,临床应用行之有效。其要点是应使扭转力及牵拉力集中于病变椎间隙,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侯莜魁等?研究下腰结构在斜扳时发生的运动学变化,显示其可获得最大、最合理的手法效果,松解上、下关节突绞锁及软组织粘连,调整神经根管容积,从而纠正小关节紊乱,理顺经络,恢复脊柱平衡,改善突出物和神经根的关系,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力,改善局部循环,减少局部炎症及水肿,从而缓解症状。冯天有整理的罗有明的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的机理,重点是通过对偏歪棘突的调整,使扭旋或倾斜脊椎得以纠正,从而使紊乱的脊柱内平衡得以改善,扩大了变小的椎间孔,改善了神经根管的容积和局部微循环,这些都是建立在纠正椎间关节紊乱和理顺筋络的基础之上的。也使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力和对神经根的关系得以改善,减轻局部水肿,使症状得以缓解。通过对两组病例的观察发现,两种手法效果均满意。
以上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个人临床体会是两种办法疗效差不多,斜扳更易掌握,单人应用定位扳法还是蛮吃力的,一个人不好操作,还是应用斜扳好。
布吉宏盛堂推拿理疗馆的地址是; 布吉街莲花路82号后面一楼李屋东区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