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的影像学正式诊断是“L4-L5/L5-S1椎间盘轻度膨出”,比椎间盘突出程度轻,一般可逆,亲友们不用太为我担心。
“还是轮到我了”
拿到诊断报告的那一瞬,早有预料却又不敢确信的宿命感。
十几年前家里的中医院牵引治疗。后来妹妹腰疼影响学习,我还给她买了可以站立工作的升降桌。没想到加入病友会的日子来得这么快,我甚至还笑了一下。
“吃这三种药,每天来打营养神经的针,牵引、针灸、理疗自己去预约,从现在开始一个月不准做任何运动,尽量平躺,一周后复查,要给你开病假条吗?”
瞥了一眼影像学诊断就开始一通操作的张大夫,熟练得让人心酸。
“不不不用开病假条了,需要的话我直接跟导师请假就行。”
张大夫表示请假不用病假条不够正规,并怀疑我是不是要违抗医嘱私自增加工作量,还警告我不要试图躺平办公对腰椎伤害更大。
迅速作出这些过于真实假设的张大夫,你究竟有多少个这样不听话的病人?
楼上针灸科老爷爷给出了答案:“哟又来了一个腰椎间盘膨出的,去对面趴着吧。”
带着一包(至今还没吃完并且数量每周不断增加如题图的)药医院,我开始产生了这样的合理推断:正如世上存在“宣称自己是抑郁症患者的刻奇”一样,在这所宇宙中心的理工科院校里,“宣称自己确诊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也是。(由于大众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知更广,为了避免解释我通常直接说“突出”,但实际上“突出”比“膨出”程度更为严重)
所以当我说了一句“我腰椎间盘突出了”,朋友们的态度都真实chill,甚至有点争先恐后的意思:
“你怎么比腰椎间盘还突出”
“果然那天看到推送这届90后的腰已经不行了”
“我几年前就突出了”
“woc我也觉得腰疼要不要去查一查”
“我也是,每天晚上要按摩才行”
“是不是没有MS椅子好”
“十个人做核磁八个人膨出,没意义”
“健身房年卡可以请假一个月”
“呜呜我们都是小残废”
“+1本科就突出了”
“所以经常运动也会腰椎间盘突出?”
“实验做多了吗”
“+1”
“因为做作业?!”
“??保重啊健康工作50年”
“哦我找到了正确答案、我还小没有腰”
“红红腰椎间盘突出也过不了体检”(我发了一个女生留学加入美国陆军空降兵的文章之后)
“医生也给我开了这些药我一次都没吃”
“腰背修缮师——医生没有告诉你的脊柱保健秘诀.pdf”
腰椎间盘膨出的可爱之处在于,它的治疗方式是平躺这种人类最喜欢的运动,可以名正言顺地购买新的办公椅(张大夫:嗯?),和朋友说起来的时候大家甚至觉得你在讲段子。缺点是痛起来真的想要立刻下楼去停残疾人车位。
因为疼痛(而非医嘱,张大夫我错了)强制卧床的时候我在想,可感的痛苦有时候很妙,能够提醒我至少放置一点注意力到身体上,但又再度强化了身体和意识的分离感,同时通过负反馈让我有代价地学习到哪些动作会产生过量的腰椎负荷。
这几年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感受身体机能的退坡,今年开始常常会感到力有不逮。虽然高风险偏好和天生好奇心本质让我在朋友中还是保持着#精力无限#生活丰富#满不在乎的印象,但这次腰痛算是生活给我的一次正式警告。(警告又不会退学,除了腰痛不能起床的两天以外我还是日常蹦哒、熬夜、长坐不起)
刚刚搜索聊天记录,看到五年前和朋友聊天“据说很多小伙伴的码农师兄都腰椎间盘突出了”当时我可能既没想到自己会当码农,也没想到会腰椎间盘膨出。
生病就像心碎,让人真正的活在当下,反复自我拷问“我会不会永远好不起来了?”,事实是你总会好的,或早或晚,只要你听医生或者妈妈的话。
还有,最好不要学我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像医生和妈妈警告过的一样。
可能这也是人类的本质。
抑郁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临床疾病,请理性看待,及时正规就医,遵医嘱。切勿盲目跟风,自行诊断或采取不科学的治疗方式。
本文为卧床状态下手机写作,没有任何腰椎在此过程中受到伤害。
祝大家身体健康!李范红要不要给我一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