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注射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方法:骶管注射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两步:先进行手法复位,再进行骶管注射疗法。简述如下:一、第一步(手法复位)1.患者健侧侧卧于诊疗床上,肩下垫一厚的软枕头,患侧下肢屈膝90度以上,膝部伸出床边,健侧下肢伸直。2.患者的健侧上肢由助手从胸前准备向天花板方向提拉,掌心对患者鼻尖,患侧的上肢环抱在头上。3.术者双手掌压在患侧臀部的上半部,助手将患者的健侧上肢向天花板方向拉提,使患者保持上身离床悬空,及骨盆贴于治疗床(脊椎与床面的夹角约35度),这样可使患者躯干旋转作用力于痛点。4.此时术者以掌压臀向下有节奏地加大压力,使患者躯干部旋转也逐渐加大,这样扳动约7次,术中可听到脊椎在扳动使的“咯哒”声。5.手法结束检查椎旁压痛,脊椎侧弯,直腿抬高情况。二、第二步(骶管注射)1.骶管注射的药物:采用2%利多卡因2ml,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ml(0.g),生理盐水17ml行骶管内注射每10天1次,一般注射2-3次。2.骶管注射的体位:俯卧位或患侧在下的侧卧位,临床上多取俯卧位。俯卧位时腹下垫枕,暴露骶尾部。侧卧位患肢在下,头弯向胸,两腿屈向腹部,使腰骶部后突,充分暴露骶裂孔。3.穿刺点:两骶角下方的凹陷为骶裂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4.穿刺及注射方法:采用俯卧时,在骶裂孔处用指甲压出标志,消毒、铺巾后,选用20ml注射器按要求配好骶管注射液,换7号针头,将针头垂直刺入皮肤,而后针体向尾部倾向45度,待穿过骶尾韧带时有落空感即阻力突然消失,回抽有阻力时(此时进针深度约2-3cm),说明已进入骶管。此后,针头与皮肤呈20度角,再进针约1cm,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液无阻力即可推注药物。注射完毕后,针孔消毒棉球覆盖胶布固定,撤去骨盆下之枕头,俯卧位休息30分钟。侧卧位时基本同上。5.穿刺成功的标志:穿刺时出现落空感,注药时无阻力,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药后局部无隆起表示穿刺成功。在推注药液时,患者可出现腰骶部胀痛、会阴部麻木、发凉或反射感以及一过性下肢麻软无力等,均为骶管注射的正常反应。反应明显者预示疗效佳,反应轻者疗效差。三、骶管注射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10天1次,2次为一疗程。骶管注射次数须从严控制,一般不要超过3次,行第二疗程时要间隔较长时间。所用仪器设备:该种治疗方法简单,只需一间注射室及一张治疗床即可。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了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为4%-7%,约占门诊腰腿痛15%。男性常见,易发生于20-40岁之间,占80%。下腰段突出最常见约占98%。如此高的发病率,必然会给人民健康和国家建设带来很大影响。一部分由于“时间”、“经济”、“工作”等原因,未能进行很好的康复治疗。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骶管注射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方法相对安全,疗效肯定,技术要求不高,痛苦小,起效快,病人容易接受,该疗法非常适宜推广应用。手法复位通过手法操作,可纠正脊椎的生理弧度及侧弯,分离神经根的粘连,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无菌炎症,缓解肌肉痉挛,并使部分髓核发生位移,解除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使症状消失或缓解。骶管注射混合药剂直接进入硬膜外腔,具有抗炎、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并能激发人体内源性致痛物质的释放作用。手法复位存在定点定位及力度大小掌握困难,有时会存在存在复位效果不佳及刺激软组织水肿而加重神经症状,而骶管注射疗法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骶管注射对于下腰段椎间盘突出效果较好,对于上腰段椎间盘突出效果较差,而手法复位又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故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作用,故可更好地提高疗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该两种技术结合到一起,优于单纯的推拿手法或牵引、针灸理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手法复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初次发作、病程尚短,或病程虽长、但症状较轻者,单侧隐藏型和突出型的青壮年患者。禁忌中央型巨大突出和伴有大小便障碍者,对手法治疗中肌力减退或症状加重者慎用手法,对伴有明显骨质疏松者不宜用手法。骶管注射的适应症与禁忌证: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禁忌全身情况不佳,身体极度衰弱、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妊娠期、月经期、糖尿病及重度骨质疏松等慎用;全身脓性或脓毒性感染、或活动性结核以及穿刺部位或深层有细菌感染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合并马尾神经压迫,或大块椎间盘突出者;骶裂孔闭塞或骶骨畸形,会严重椎管狭窄,致使穿刺困难者。注意事项:手法复位掌握好适应症与禁忌证,无特别注意事项。骶管注射的注意事项:穿刺时穿刺点及穿刺针尖深度不应超过S2水平,以免刺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全脊麻。骶管内血管丰富,穿刺时易损伤出血,注药后吸收加快而引起局麻药中毒,回抽时如有回血可调整穿刺针位置,回血较多应放弃治疗。进针时禁忌反复穿刺避免刺破血管;对年老体弱者用量要酌减,心存恐惧或体虚者以及空腹时禁用;注药时如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头皮发麻等症状,应立即停注或减慢注药,若发现躁动、神志异常等应终止治疗,改平卧体位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生命体征。注药后应卧床观察;骶管注药是低位硬膜外穿刺,靠近会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注射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当根性症状明显时应减慢注射速度,以防加重神经根损伤;高浓度麻醉药物不增加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大剂量快速冲击也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使颅内压增高而出现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对该项技术分开应用较多,联合运用的较少,特别是运用林应强教授的手法配合骶管注射的非常少。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应用与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