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部突然的无防备的过度伏案劳损、扭伤或是椎间盘发生退变而出现急慢性压迫性颈神经根病或脊髓病表现。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5-50岁,年轻人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但总的发病率较少,为全部椎间盘突出症的4%-6%,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10,突出部位以颈5-6水平最多,其次为颈6-7,颈4-5,颈间有一定的活动代偿,且一旦某一节发生突出,则产生自我保护性相对固定状态,故少出现骨性颈椎病那种广泛多发的情况。
?一、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取决于所压迫的组织及压迫程度。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如椎间盘膨出。当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时可引发较多较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神经组织受损伤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压迫组织不同,可分为三型: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临床上椎间盘突出至椎间孔所致神经根损害者最为多见,侧方发病居多,亦可为双侧。
1侧方型(或称神经根型)1、侧方型(或称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1、侧方型(或称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在后纵韧带外侧和钩椎关节内侧,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该处的颈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压迫症状。
(1)症状
①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犹如“落枕”。一般均有定位点,并影响休息和睡眠,可有间歇性颈部僵硬感,特别是晨起较明显。患者有时可伴有椎旁肌或斜方肌的痉挛,疼痛可放射至肩胛内侧。
②颈部过伸时可产生剧烈疼痛,并可向肩胛或枕部放射。
③一侧上肢有疼痛或麻木酸痛感,重者沿脊神经段走向的烧灼样、刀割、针刺样疼痛,神经分布区皮肤过敏、麻木或感觉减退等,但很少两侧同时发生,肩部的束带样疼痛,是由于颈长肌的牵涉痛(肌束内)引起或由于C4或C5神经根受压引起。检查时,应了解整个颈椎的形态,触诊疼痛区域以及诱发压痛点,应记录颈椎的活动范围
(2)体征
①颈部处于僵直部。
②病变节段椎旁压痛、扣痛、下颈椎棘突间及肩胛内侧可有压痛。
③颈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和(Spurling)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④压头试验或称椎间孔压缩试验时,患肢可出现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⑤受累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颈神经仅受到刺激时,其支配区疼痛过敏,颈神经根受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支配区疼痛减退,支配肌肉可有萎缩及肌力减弱现象。
2中央型(或称脊髓型)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压迫脊髓前面而产生脊髓压迫症。
(1)症状
①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下肢往往重于上肢,表现为行走不稳,如无力、腿软、易绊倒或抬腿困难等。
②严重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
③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和排便困难。
(2)体征
①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
②感觉异常,深浅感觉均可受累,依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感平面。
③四肢肌张力增高。
④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如Hoffmann、Babinski、Openheim髌降挛及踝降挛等征阳性。
3旁中央型(或称混合型)
突出部位偏于一侧而介于脊神经根和脊髓之间压迫单侧神经根和脊髓,除有侧方型症状体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迫症状,表现为不典型的Brow-Sequard脊髓班横型综合症。此症常因剧烈的根性疼痛掩盖了脊髓压迫症,而一旦表现脊髓压迫时,病情多较严重。
椎动脉受压可出现在巨大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骨赘时,椎动脉受压的主要症状为中枢性视物障碍性眩晕。另外还出现血管性头痛和失明等。椎动脉血栓形成可累及人的大脑后下动脉,产生Wallenberg小脑后下动脉综合症,表现同侧面部,对侧肢体和躯干温痛觉丧失,同时运动失调、咽下困难、发音障碍和眼震等。
?二、辅助检查?1X线检查X线正侧片,可显示颈椎侧弯畸形。在侧位片上可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及增生性改变。斜位片上可显示椎间孔的大小及关节突出情况,颈椎X线照片不能显示是否有椎间盘突出,但可排除颈椎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等,如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椎先天性畸形等。
2脊髓造影正常情况下,造影剂充盈的椎管无论在正位或侧位X光线片上均呈直柱状,在椎间盘水平正位片上,神经根鞘充盈时在其造影剂柱的两侧可见细小条状突出影,侧位上与椎间盘相对应的部位及造影剂柱正常或有轻度压迹,,一般不超过2mm,当椎间盘突出时脊髓造影表现为硬膜前间隙明显的压迹或充盈缺损,椎管内结构受压后移,椎间盘突出时,正片位造影剂柱呈一侧性椎管充盈异常或两侧对称性狭窄,同时合并一侧或两侧神经根鞘显影不良或中间单纯神经根受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无脑脊液梗阻,只有脊髓部分受压或完全受压的病例则能显示硬脊膜管的外形,椎间盘和骨刺向后突入椎管,脑脊液可出现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
3CT与CTM检查CT可以了解颈椎骨结构、软组织和脂肪的轮廓,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定位很有价值,可显示颈椎的大小及突出物与受累神经根的关系。CTM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椎管内组织形态改变和图像,如肿胀的神经根,、受压脊髓的定量分析、硬膜内外组织的分界等。
4MRL检查矢状位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可较好地显示椎间盘和颈髓的轮廓及椎间盘和椎体的退行性改变,以了解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的程度及脊髓有无萎缩性。
5肌电图检查可用来确定对神经根的损害,并对神经根的定位有所帮助。
?三、诊断要点?诊
断
要
点
患者多有颈椎部外伤史或过度活动后呈现颈神经根或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片未见骨损伤,但在CT或CTM、MRI有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的影像学表现,因而诊断不难。
当外力不大,颈对伸性损伤后,呈现严重的脊髓损害,颈椎X线片未见骨损伤,但可显示出颈椎管狭窄(发育性或退变性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OPLL)存在,其椎管储备间隙小,是导致脊髓损害的潜在因素,是造成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
?四、中医中药治疗?1早期颈椎病的治疗早期颈椎退变后颈项韧带钙化一般发病人群在15-30岁之间青年人,往往因常时间的伏案工作,如长时间玩手机、打电脑、上网聊天、伏案工作、长时间开车、久坐、长时间打牌之人群,早期有颈椎酸胀、颈肩牵拉伴有头昏头痛之症状。
治疗方案:
①穴贴《麝香壮骨膏》或《关节止痛膏》
这两种膏药是在原《消肿止痛膏》B型的基础上先后研发的国药准字号的新剂型、新包装的膏贴,尤其是对颈椎病、肩周炎、颈椎综合症、腱鞘炎可以自行剪贴,一般12小时更换一次,具有芳香开窍、温筋散寒、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改善僵硬、肿痛、麻木之功效。,一般5-10桶为一个疗程。
②内服中药
1号《颈肩合剂》每天一剂,煎熬40-60分钟,分早晚各一次,具有健脾化湿、补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解挛、气血调和之功效。
《组方》:生黄芪、川芎、当归、天麻、鸡血藤、姜黄、桂枝、钩藤、炙甘草、白芍、元胡组成。
《适应症》颈椎病、肌肉僵硬、肌肉麻痹、头昏眩晕、心悸胸闷、肩膀酸痛。
2穴贴膏药
①穴贴杨氏膏药
对于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我院30多年来均采用穴贴A小型膏药暨杨氏镇江小膏药,并配用《麝香正骨粉》调均匀穴贴大椎和肩井等相关穴位,具有渗透脊髓、减轻压迫、缓解神经根水肿、芳香开窍、活血散瘀、消肿消炎、祛风驱寒、舒筋通络之功效,对顽固型、久治未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十分显著,被称为“金陵一绝”名扬海内外。
②内服2号《颈肩合剂》
《组方》:全蝎、田三七、当归、白芷、川芎、黄芪、补骨脂、僵蚕、天麻、钩藤、甘草、丹参、防风等。
《功效》:补气益肾、祛风散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养精固髓、舒筋通络、增强免疫、扶正祛邪、调和气血。
《适应症》: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神经复压肢体麻痹、颈肩酸楚、手指麻木胀痛。
《服法》:每天一剂,煎熬60分钟,每日三次,每次30毫升,饭后30分钟温水送服。
?五、体会?体会
颈椎病以往都是中老年人因骨病退变而引发的颈肩关节病,近二年来已是年轻化了,甚至中小学生也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诱发偏头痛,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其发病诱因多数与电脑、手机关系很大。
穴贴膏药是以内病外治,局部用药,皮肤透入比吃药、打针、和手术见效,再配中药分型归类,内调气血,扶正散寒、舒筋通络、增强免疫力和防寒祛风的功效,内外兼治,多数患者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均可达到十分喜人的疗效,甚至临床治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