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在线诊室 http://www.xxzywj.com/m/来到这里一年多,谈及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陈增淦的第一印象就是:“坡很多,到处都是坡。”作为医院创伤和显微外科亚专科主任,陈增淦在上海学习和工作多年,此前对金平的印象很模糊。但如今,中组部的援滇计划却让这个“坡很多”的边陲小城,成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年7月,受中组部“组团式”援滇计划派遣,他和医院其他三位医生以及医院的一位医生,共五位专家,跨越山水,医院。为何选择来到金平,陈增淦的理由简单而朴素:做医生久了都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更远的人。“先找症结,再给良方”金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州南部,与越南接壤。境内世居苗族、瑶族、傣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7.9%。年5月,这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初抵金平,陈增淦就被这个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的小城深深吸引。“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也好,有‘长寿之乡’的称号。还有个蝴蝶谷,山高谷深、云海壮丽,蝴蝶种类非常多,你们真应该来看看!”提起金平,陈增淦滔滔不绝,俨然一副当地人的模样。“不过,金平县到哪里都是坡,平路很少,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建在坡上。要看病,先爬坡。”陈增淦话锋一转。为摸清金平的医疗和就诊情况,刚到没多久的陈增淦,一下班就往外跑。村里集市上、乡卫生院里、甚至是农民的种植园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金平的乡镇村落。陈增淦说:“地区医疗帮扶和平时帮病人看病是一样的,你要先摸清症状,搞明白症结,才能给出治病的好方子。”“用一根手指指出你最痛的地方。”这是义诊时陈增淦最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为了使患者尽可能了解自己的病情,陈增淦在义诊时常会在纸上用画画的形式给患者讲解。金平县地势特殊,绵延起伏的山坡上种植着香蕉和橡胶。陈增淦发现,农民平时登山上坡、爬树下田,不少都落下了骨关节疾病,颈椎腰椎出问题也比较普遍。更让他头疼的是当地民众的就医习惯:很多村民摔伤、医院,而是用土方法,将伤口草草包扎了事。因此创伤后感染的病人非常多,原本小伤,被硬生生拖成了棘手的大毛病。此外,金平高龄人口也多。很多老人劳碌了大半辈子,身体落下各种毛病,医院治疗。陈增淦说:“这里不少年轻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在村里照顾孩子。医院,一来一回有时候至少一两天,那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下乡义诊时,他曾遇到一位腰椎滑脱的老人,症状严重。陈增淦担心老人病情越拖越重,劝他及时到县城来诊治。老人拄着拐杖,告诉陈增淦,儿女都出去打工了,家里还有两个小孙女要照顾。等年底年轻人回村,他才能有时间去县城看病。回忆完这段经历,陈增淦沉默了许久。过了半晌,他才开口:“真的,听完心里有一种很心疼的感觉。我希望能为他们多做些什么。”用新技术、新理念,带大家“爬坡”医院骨创伤科的基本情况后,陈增淦发觉,科室的医疗建设无法很好匹配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68张床位,60%左右的床位使用率和几乎为零的科研与专利项目,医院骨创伤外科总体诊疗能力、科研能力有限。并且该院的转院率较高,以治疗创伤为主,兼收少部分烧伤以及血管外科病人,大部分重病患医院治疗。陈增淦决心改变现状,医院“爬坡”。他当时就定下了一个总目标,把医院骨创伤外科打医院骨科水准,并且实现“大病不出县”。结合前期考察,他提出将微创技术作为科室特色。他向医生们解释道:“如果开大刀,后续恢复时间长、长期住院开销大,群众难以负担。此外,医院硬件条件要求也高,要求麻醉、术后监护等各方面条件高规格配备,而这些目前尚有困难。同时微创理念也和国际接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变成0.5cm、1cm伤口的微创手术,术中出血从ml-ml减少到50ml以下,从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到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陈增淦带领科室医生在微创技术领域的探索初见成效。今年五月,他邀请医院脊柱微创专家来金平,进行当地第一例腰椎“孔镜”手术。邓女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常年受腰痛折磨。之前的医生告诉她要想根治,得做手术,全身麻醉、开长切口、打钉子,花费也不少。陈增淦带来的椎间孔镜技术,通过仅1cm的切口、7mm的小孔就成功摘除了突出的椎间盘,解决了困扰她多年的腰痛烦恼。术后第三天,邓女士便出院回家了。让4岁小儿躲过截骨手术、为糖尿病下肢溃烂患者保住双腿、不全断指再植术……陈增淦带领团队在金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引得周边民众“逆向求医”。医院的医生说:“以前患者总是习惯去县外看病,如今县外的一些患者来我们金平看病。”考虑到还有很多乡村病人无法到县城就诊,陈增淦还会定期下乡义诊。他打算在援滇的一年半时间里,把金平县13个乡都走一遍。但陈增淦没想到,自己这个推大家“爬坡”的人,有一天自己也会在坡上栽跟头。沙依坡乡卫生院建在又陡又长的坡上,坡度接近40度。五月,他在沙依坡乡义诊结束后,下坡时不慎从斜坡上摔倒,导致左胫骨平台骨折、左肩袖损伤、左门牙断裂,四肢多处软组织挫裂伤。伤筋动骨一百天,按理骨折后需要至少要休息三个月。医院里还有一堆工作,他放心不下,居家休息一个月后,医院上班。如今每逢阴雨天,他的肩膀还会隐隐作痛。“这是小问题,忍忍也就过去了,慢慢会康复的。”陈增淦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增淦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医院骨科手术技术能医院水平。今年九月,骨科还入选了红河州“十四五”期间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为金平留下一支“打得赢、带不走”的队伍虽然科室的技术水平和手术种类都大有进展,但医生们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还需提高。科研课题、高质量论文、专利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时,面向居民的宣传科普工作也非常欠缺。陈增淦深知,真正能帮助当地的,不是多解决一例两例疑难病例,而是留下一支“打得赢,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陈增淦说:“时间有限,我无法一直做那个推大家往上走的人。所以希望我离开金平后,他们仍然有能力自己攀峰。”那么怎么做,如何做?陈增淦认为不仅要“提技术”,更要“树观念”。作为科室里的青年骨干,陈增淦的徒弟、主治医师盘鑫龙对此体会最深:“以前当医生总觉得看好病就行,现在才知道做一名好医生,‘医、教、研’一块都不能少。”陈增淦告诉当地医生,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内驱力。医生不能单单做一个“开刀匠”,要成为会交流、会科研、会创新的“多面手”。作为主管科教领域的副院长,陈增淦制定了系列激励制度,医院的科研进步“提速”。目前医院已有2篇文章被SCI期刊接受,即将发表。全院有13项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已有2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各种科普短文和短视频陆续发表,数量远超往年。他多次鼓励医生们积极投稿、敢于参赛。每周三下午,科室雷打不动举行病例讨论分析和理论学习,医生们轮流制作PPT上台讲演,随后他进行点评。他还手把手带教3个学生,从技术、理论、科研全方面教学。在他的指导下,青年医生打开了视野,开学术会议时终于“从坐在台下听的人,变为走到台前讲的人”。前不久,盘鑫龙和科室里的另一位医生在州级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获得一致好评。“在陈院长的鼓励和引导下,我们还参加了省里的比赛,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盘鑫龙坦言,也正是这些比赛让自己看到了和更优秀的医生之间的差距,而这也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同时,陈增淦发现科室的各项制度建设并不完善,病例资料整理不规范,反思总结不及时。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前,他给医生们打了一剂心理预防针:“我来了后你们的幸福指数肯定要降低。但我相信我离开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随访制度、病例汇报讨论制度、术后反思总结制度……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在科室迅速落地执行。“就拿随访制度来说,之前病人的手术信息、联系方式记录得简单,容易导致病人失访。但这里是山区啊,医院一次不容易,不能让病人出院后联系不到医生。”陈增淦表情严肃。他要求病房医生记下术后出院病人的